2022年全国“两会”精神学习传达提纲

作者:李路时间:2022-04-06点击数:

一、基本情况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十三届全国委员会第五次会议,于202234日至10日在北京召开;中国人民全国人大第十三届全国委员会第五次会议,于202235日至11日在北京召开。

今年全国“两会”是我国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新征程的重要时刻召开的一次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会议。在全国两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就“把握新的时代方位,观大势、谋全局、明方向,回顾新时代党和人民奋进历程”发表了重要讲话,讲话阐明了国家奋进新时代“五个必由之路”的重要经验,深刻分析了我国发展五个方面的有利条件,阐释了中华民族共同体理念、粮食安全、社会保障、依法治军等方面的重要问题。特别是在参加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对全国疫情防控工作作出重要部署,强调要守住不出现疫情规模性反弹的底线,为我们开展工作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二、全国政协十三届五次会议主要精神

会议审议批准汪洋主席代表政协第十三届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会所作工作报告,审议批准刘新成副主席所作提案工作情况报告,通过关于全国政协十三届五次会议提案审查情况的报告。委员们列席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听取并讨论李克强总理所作政府工作报告,听取并讨论最高人民法院工作报告、最高人民检察院工作报告等,表示赞同并提出意见建议。

会议认为,2021年是党和国家历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中共中央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沉着应对百年变局和世纪疫情,隆重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胜利召开中共十九届六中全会并制定第三个历史决议,如期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胜利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新征程,实现“十四五”良好开局。人民政协坚持党对政协工作的全面领导,坚持团结和民主两大主题,以中共党史学习教育为重点强化思想政治引领,围绕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问题深入协商建言,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作出新的贡献。

会议认为,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年来,矢志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奋斗历程艰苦卓绝,伟大成就彪炳史册,历史经验弥足珍贵。参加人民政协的各党派团体和各族各界人士从中国共产党百年光辉历程中,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统一战线事业发展中,特别是从中共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事业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发生的历史性变革中,深刻领会“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深刻认识中国共产党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强大政治优势,深刻把握人民政协制度和人民政协组织的鲜明政治属性,进一步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

会议认为,习近平总书记在农业界、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障界委员联组会上的重要讲话,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确保重要农产品特别是粮食供给,推动社会保障事业高质量发展、织密社会保障安全网等作出重要指示、提出明确要求,具有很强的思想性、指导性、针对性,必须深入学习领会,切实把讲话精神贯彻到政协工作之中。

大会强调,今年中国共产党将召开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这是党和国家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人民政协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把迎接中共二十大、学习宣传贯彻二十大精神作为重大政治任务,发挥专门协商机构和统一战线组织优势作用,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理念,切实担当加强中华儿女大团结的历史责任,传播正能量、提振精气神,认真做好思想政治引领、广泛凝聚共识和建言资政、民主监督等各项工作,助推“十四五”规划深入实施。要发挥新型政党制度优势,加强同党外知识分子、非公有制经济人士、新的社会阶层人士联系。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坚持我国宗教中国化方向。要全面准确、坚定不移贯彻“一国两制”方针,坚定落实“爱国者治港”、“爱国者治澳”。要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和“九二共识”,坚决反对“台独”分裂行径。要加强对外友好交往,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会议强调,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人民政协工作的重要思想,持续贯彻落实中央政协工作会议精神,认真调研总结人民政协实践创新、理论创新、制度创新成果,深化规律性认识,推进专门协商机构建设,更好发挥人民政协制度在国家治理体系中的作用。广大政协委员要始终保持昂扬的精神状态,高质量完成好本届政协各项工作,在勤勉履职中展现政协委员的责任担当。

会议号召,人民政协各级组织、各参加单位和广大政协委员,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中共中央周围,奋发进取,勇毅前行,以实际行动迎接中共二十大胜利召开,为夺取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胜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三、全国人大十三届五次会议主要精神

今年全国人大十三届五次会议议程共有八项:一是审议政府工作报告;

二是审查202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2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的报告、202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

三是审查2021年中央和地方预算执行情况与2022年中央和地方预算草案的报告、2022年中央和地方预算草案;

四是审议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提请审议《中华人民共和国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组织法(修正草案)》的议案;

五是审议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提请审议《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关于第十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名额和选举问题的决定(草案)》的议案;

六是审议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提请审议《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选举第十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的办法(草案) 》的议案;

七是审议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提请审议《中华人民共和国澳门特别行政区选举第十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的办法(草案)》的议案;

八是审议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工作报告;九是审议最高人民法院工作报告;十是审议最高人民检察院工作报告。

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听取和审议了栗战书委员长受全国人大常委会委托所作的工作报告。会议充分肯定全国人大常委会过去一年的工作,同意报告提出的今后一年的主要任务,决定批准这个报告。

会议要求,全国人大常委会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重要思想,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深刻认识“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认真落实中央人大工作会议部署要求,发挥人大在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中的重要作用,紧紧围绕党和国家工作大局依法履职、担当尽责,保证宪法全面贯彻实施,健全国家治理急需、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必备的法律制度,增强监督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充分发挥人大代表作用,做好人大对外工作,按照“四个机关”定位要求加强自身建设,不断提升新时代人大工作质量和水平,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作出积极贡献,以实际行动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四、2022年《政府工作报告》主要精神

(一)回顾2021工作

1.总基调。如期打赢脱贫攻坚战;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新征程;全年主要目标较好完成。

2.经济保持恢复发展。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14万亿元,增长8.1%;全国财政收入突破20万亿元,增长10.7%;城镇新增就业1269万人,城镇调查失业率平均为5.1%;居民消费价格上涨0.9%;国际收支基本平衡。

3.创新能力进一步增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加快壮大,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取得重要进展,载人航天,火星探测,资源勘探,能源工程等领域实现新突破。

4.经济结构和区域布局继续优化。粮食产量1.37万亿斤,创历史新高。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增长较快发展,产业链韧性得到提升。

5.改革开放不断深化。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推出一批重大改革举措,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入推进。市场主体总量超过1.5亿户。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稳步推进。货物进出口总额增长21.4%,实际使用外资保持增长。

6.生态文明建设持续推进。污染防治攻坚战深入开展,主要污染物排放量继续下降,地级及以上城市细颗粒物平均浓度下降9.1%

7.人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长8.1%。脱贫攻坚成果得到巩固和拓展。基本养老、基本医疗、社会救助等保障力度加大。教育改革发展迈出新步伐。新开工改造城镇老旧小区5.6万个,惠及近千万家庭。

8.疫情防控成果持续巩固。落实常太化防控举措,疫苗全程接种覆盖超过85%,及时有效处置局部地区聚焦性疫情,保障了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维护了正常生产生活秩序。

(二)展望2022年工作目标

2022年工作要坚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面对新的下行压力,要把稳增长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统筹稳增长、调结构、推改革,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不搞粗放型发展。推动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善于运用改革创新办法,激发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

1.预期目标。今年发展主要预期目标是: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长5.5%左右;城镇新增就业1100万人以上,城镇调查失业率全年控制在5.5%以内;居民消费价格涨幅3%左右;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进出口保稳提质,国际收支基本平衡;粮食产量保持在1.3万亿斤以上;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主要污染物排放量继续下降;能耗强度目标在“十四五”规划期内统筹考核,并留有适当弹性,新增可再生能源和原料用能不纳入能源消费总量控制。

2.政策方向。宏观政策要稳健有效,微观政策要持续激发市场主体活力,结构政策要着力畅通国民经济循环,科技政策要扎实落地,改革开放政策要激活发展动力,区域政策要增强发展的平衡性协调性,社会政策要兜住兜牢民生底线。

3.要保持宏观政策连续性。积极的财政政策要提升效能,更加注重精准、可持续。稳健的货币政策要灵活适度,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就业优先政策要提质加力。政策发力适当靠前,及时动用储备政策工具,确保经济平稳运行。

4.继续做好常态化疫情防控。加强口岸城市疫情防控,加大对病毒变异的研究和防范力度,加快疫苗和特效药物研发,持续做好疫苗接种工作。

(三)政府工作任务

1.宏观经济。一是今年赤字率拟按2.8%左右安排(2021年为3.2%)。二是今年安排中央本级支出增长3.9%,其中中央部门支出继续负增长。三是中央对地方转移支付增加约1.5万亿元、规模近9.8万亿元,增长18%、为多年来最大增幅。四是今年拟安排地方政府专项债券3.65万亿元。五是开工一批具备条件的重大工程、新型基础设施、老旧公用设施改造等建设项目。六是扩大新增贷款规模,保持货币供应量和社会融资规模增速与名义经济增速基本匹配,保持宏观杠杆率基本稳定。

2.稳市场、保就业。一是推动普惠小微贷款明显增长、信用贷款和首贷户比重继续提升。二是引导大型平台企业降低收费,减轻中小商户负担。三是保障粮食等重要农产品供应,保障民生和企业正常生产经营用电。四是实施新的组合式税费支持政策。重点支持制造业,全面解决制造业、科研和技术服务、生态环保、电力燃气、交通运输等行业留抵退税问题。预计全年退税减税约2.5万亿元,其中留抵退税约1.5万亿元,退税资金全部直达企业。五是加强数字政府建设,推动政务数据共享,扩大“跨省通办”范围,基本实现电子证照互通互认。

3.科技创新。一是加大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实施力度,将科技型中小企业加计扣除比例从75%提高到100%,对企业投入基础研究实行税收优惠。二是着力培育“专精特新”企业,在资金、人才、孵化平台搭建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三是加强数字中国建设整体布局。建设数字信息基础设施,推进5G规模化应用,促进产业数字化转型,发展智慧城市、数字乡村。加快发展工业互联网,培育壮大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等数字产业。

4.扩内需、新型城镇化。一是继续支持新能源汽车消费,鼓励地方开展绿色智能家电下乡和以旧换新。二是加大社区养老、托幼等配套设施建设力度。三是建设重点水利工程、综合立体交通网、重要能源基地和设施,加快城市燃气管道等管网更新改造,完善防洪排涝设施,继续推进地下综合管廊建设。中央预算内投资安排6400亿元。四是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高标准高质量建设雄安新区,支持北京城市副中心建设。五是开展老旧建筑和设施安全隐患排查整治,再开工改造一批城镇老旧小区,推进无障碍环境建设和适老化改造。

5.农业农村农民。一是适当提高稻谷、小麦最低收购价。保障化肥等农资供应和价格稳定,给种粮农民再次发放农资补贴。二加强中低产田改造,新建1亿亩高标准农田,新建改造一批大中型灌区。三是加快推进种业振兴,加强农业科技攻关和推广应用,提高农机装备水平。四是开展好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30年整县试点。五是启动乡村建设行动,加强水电路气信邮等基础设施建设,因地制宜推进农村改厕和污水垃圾处理。

6.生态环境。一是强化大气多污染物协同控制和区域协同治理,加大重要河湖、海湾污染整治力度,持续推进土壤污染防治。二是推进大型风光电基地及其配套调节性电源规划建设,提升电网对可再生能源发电的消纳能力。三是推进绿色低碳技术研发和推广应用,建设绿色制造和服务体系,推进钢铁、有色、石化、化工、建材等行业节能降碳。

7.民生方面。一是推动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和城乡一体化,依据常住人口规模配置教育资源,保障适龄儿童就近入学。二是居民医保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人均财政补助标准分别再提高30元和5元,推动基本医保省级统筹。三是稳步实施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全国统筹,适当提高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和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标准,确保按时足额发放。四是完善三孩生育政策配套措施,将3岁以下婴幼儿照护费用纳入个人所得税专项附加扣除,发展普惠托育服务。五是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坚持租购并举,加快发展长租房市场,推进保障性住房建设,支持商品房市场更好满足购房者的合理住房需求,稳地价、稳房价、稳预期,因城施策促进房地产业良性循环和健康发展。

其中,2022年《政府工作报告》涉及卫生健康事业工作重点有14项:

1.继续做好常态化疫情防控。坚持外防输入、内防反弹,不断优化完善防控措施,加强口岸城市疫情防控,加大对病毒变异的研究和防范力度,加快疫苗和特效药物研发,持续做好疫苗接种工作,科学精准处置局部疫情,保持正常生产生活秩序。

2.提高医疗卫生服务能力。

3.居民医保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人均财政补助标准分别再提高30元和5元,推动基本医保省级统筹。

4.推进药品和高值医用耗材集中带量采购,确保生产供应。强化药品疫苗质量安全监管。

5.深化医保支付方式改革,加强医保基金监管。完善跨省异地就医直接结算办法,实现全国医保用药范围基本统一。

6.坚持预防为主,深入推进健康中国行动。逐步提高心脑血管病、癌症等疾病防治服务保障水平,加强罕见病用药保障。

7.健全疾病预防控制网络,抓好公共卫生队伍建设,提高重大疫情监测预警、流调溯源和应急处置能力。

8.深化公立医院改革。规范医疗机构收费和服务,继续帮扶因疫情遇困的医疗机构,补齐妇幼儿科、精神卫生、老年医学等服务短板。

9.支持中医药振兴发展,推进中医药综合改革。

10.着眼推动分级诊疗和优化就医秩序,加快建设国家、省级区域医疗中心,推动优质医疗资源向市县延伸,提升基层防病治病能力,使群众就近得到更好医疗服务。

11.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优化城乡养老服务供给,支持社会力量提供日间照料、助餐助洁、康复护理等服务,鼓励发展农村互助式养老服务,推动老龄事业和产业高质量发展。

12.完善三孩生育政策配套措施,将3岁以下婴幼儿照护费用纳入个人所得税专项附加扣除,发展普惠托育服务,减轻家庭养育负担。

13.提升残疾预防和康复服务水平。加强民生兜底保障和遇困群众救助,努力做到应保尽保、应助尽助。健全老年人、残疾人关爱服务体系。

14.严格食品全链条质量安全监管。

五、落实两会精神,省卫健委下一步工作安排

(一)保持战略定力,深刻认识习近平总书记在“两会”重要讲话精神的重要性,增强做好卫生健康工作的责任感、使命感。一是要提高政治站位。委直属单位和机关要把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和全国“两会”精神作为一项重要政治任务,坚决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和全国“两会”精神上来,忠诚拥护“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二是要激发学习活力。全国“两会”精神为更好开展卫生健康工作提供了思想武器,我们学习领悟要更加自觉,迅速掀起学习热潮,学深学透、入心入脑、力践力行,一定要深学细悟,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以更好的工作成效检验学习贯彻成果。三是要强化宗旨意识。我们全委系统各级党员干部要坚持以上率下,主动担当尽责,真抓实干,把心思和精力扑在抓发展上,全面贯彻落实《政府工作报告》对卫生健康工作的部署要求,提高政治能力,把政府工作报告学习深学透,增强业务本领,锤炼过硬工作作风,扎实做好2022年重点工作,推动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

(二)科学分析研判,保持清醒头脑,做好各种应对准备,毫不放松抓好我省疫情防控。我省疫情防控仍然是今年卫生健康系统的头等大事,把常态化疫情防控工作做实做细做到位。一是要防范意识风险。继续按照“六稳”“六保”工作要求,继续坚持“外防输入、内防反弹”总策略和“动态清零”总方针,优化应急指挥平急转换机制,持续强化“人、物、环境同防”,坚决筑牢疫情防控坚固防线。二是要致力保证发展。我们要增强大局意识和系统观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坚持系统思维、底线思维,守住守牢疫情防控防线,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圆满完成做好保障。三是要坚持主体责任。落实卫生健康行业主管责任,盯住关键环节,强化全省疫情防控措施落实检查督导,统筹疫情防控和疾控体系改革、疫苗接种等工作,坚决守住守牢底线,巩固来之不易的疫情防控成果。

(三)增强政治执行力,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部署要求,圆满完成年度工作任务。2022年,我们要认真落实贯彻省委、省政府工作会议精神,要准确把握省委、省政府对全省工作任务的部署安排,结合我们卫生健康行业实际,确保作出的重点任务一项一项落到实处、见到实效。我们要牢固树立新时代卫生健康服务理念,扎实推进健康龙江建设,不断增强县域卫生健康综合服务能力,加快推进新冠疫苗的加强免疫和序贯接种工作,加快建立安全公共卫生体系建设,聚力推动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切实加强全生命周期健康服务管理,大力实施中医药强省战略,不断强化事业发展保障支撑为重点,让群众看病就医有提升、有改善,让群众健康保障有力度、有温度,满怀对人民群众的深厚感情担当作为,努力在新征程上开创全省卫生健康高质量发展新篇章,以实际行动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版权所有:信息工程学院 联系方式:029-33152048